针对互联网医院当下的诸多发展难题资本E家,《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要素专家共识(2025版)》于近日发布。
“医学界”专访《共识》起草者、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骋宇教授,带来权威解读。
撰文 | 郭雪梅
仅凭舌苔照片就被开具了处方、隔着屏幕冒用医师身份进行广告宣传、没有相关资质证明就能网上行医......在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的背后,诸多乱象也随之滋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上网查询病因、进行网络问诊以及在线开药,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选择。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互联网医院的数量已达3340所,每年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量超1亿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医院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 多挑战,如诊疗流程不规范、诊疗能力参差不齐、运行效率低下、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等。
近日,由中国医院协会发起,联合全国34位专家共同研制的《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要素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称《共识》)正式发布。该《共识》聚焦于当前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痛点与难点问题,旨在通过规范与指导,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共识》立足于行业自治的角度,为互联网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有助于减少实践中的混乱与盲目发展。”《共识》制定专家之一、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骋宇教授告诉“医学界”。
《共识》制定专家之一、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骋宇
互联网医院有了新规范
据马骋宇介绍资本E家,《共识》提出了专家认为最重要且最亟待解决的10个医疗质量管理要素,涵盖了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制度、电子病历管理,以及医务人员管理、处方管理等社会关切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基本覆盖了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全链条。
马骋宇举例,在服务范围方面,《共识》明确了线上服务应开展的服务项目及复诊范围的界定方式,有利于解决目前各医院复诊定义范围模糊的问题。
她强调,目前互联网诊疗服务的范围限定为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服务。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政策的逐步完善,互联网医院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可对首诊项目进行适当探索,例如皮肤科、精神科等。
此外,《共识》明确了互联网医院医务人员的准入、培训、资质要求、考核及退出机制,助力医院制定合理规范。另外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医院的应用,强调若向患者提供AI咨询服务,需标注“AI建议仅供参考”的提示语。
《共识》撰写专家团队还注意到当前各地普遍关注的处方流转问题,如平台管理不规范、药品目录和定价不统一、处方审核不完善以及数据安全隐患等。
马骋宇介绍,《共识》也积极倡导建立区域统一的互联网医院处方流转监管平台,以实现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和医保控费的三重目标。
在处方审核环节,《共识》还明确禁止以商业为目的的统方行为,确保审核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值得关注的是,《共识》在制定过程中突出了针对性和专业性,与以往的普适性文件或行业共识存在明显差异。
“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已有政策文件明确规定的内容不再重复,重点阐述政策文件中未明确的内容;线上与线下相同的管理方法和原则不再阐述,重点介绍线上区别于线下的差异点,如数据安全、患者隐私保护、线上医生资质管理、AI技术应用等。”马骋宇说。
吸纳多家医院经验
马骋宇告诉“医学界”,为制定《共识》,研制小组分为起草组和专家组,前期进行了大量文献和政策梳理,并多次开展专家研讨,还对国内多地的典型互联网医院进行了实地调研。
“《共识》中明确的要素,很多规范和考核指标都是从这些医院的实际运营中总结而来。”据她介绍,我国互联网医院主要分为两类:基于实体医疗机构建设的互联网医院,以及第三方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建立的平台型互联网医院。
针对前者,调研团队前期选取了“全国首家网络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及目前发展较好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互联网医院,为《共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平台型互联网医院方面,调研团队则对京东互联网医院等进行深入访谈,咨询和交流了其典型的发展经验。
马骋宇强调,虽然实体医院型互联网医院是我国互联网医院的主流模式,但平台型互联网医院依托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优势,如AI应用,对市场反应敏捷,在质控技术应用方面往往比实体医院型互联网医院更快、更先进,因此对其进行调研具有重要意义。
以京东互联网医院为例,自2022年起,京东健康通过对线上问诊数据的深入分析,累计发布265种疾病标准化诊疗路径和16项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并连续多年举办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全体会议。
2024年京东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现场
据了解,这些标准化诊疗路径通过全兼职医生培训、质控及平台工具等方式,贯穿应用于京东互联网医院日常诊疗服务全流程中,为执业医生提供标准化的诊疗路径参考。
马骋宇举例,《共识》中针对不良事件报告提出的规范,就来自于多家互联网医院经验的总结梳理。
目前,互联网医院不良事件分类多沿用线下标准,缺乏针对线上行为的分类规则。2025版《共识》对互联网医院不良事件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定级,并举出相关示例。此外,对不良事件上报和处置,《共识》也作出了相应规范。
互联网医院迈入质量提升“转型期”
“医学界”了解到,在《共识》的基础上,中国医院协会即将启动“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的开发工作,并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实证验证,以修正和完善其合理性与有效性。
“我们还将逐步推动基于该指标体系的行业标准研发,最终形成标准、实践以及政策联动的三位一体研究体系,这将进一步促进《共识》的落地和延伸。”马骋宇表示。
马骋宇长期从事互联网医疗的研究工作,在她看来,《共识》的出台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方面,它能够提升全国不同互联网医院对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视,提供统一的参考框架和操作规范,减少实践中的混乱和盲目发展。
另一方面,《共识》明确了一些模糊的概念和服务边界,提醒互联网医院及时识别和预防可能出现的医疗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
马骋宇告诉“医学界”,互联网医疗在国内发展十余年,曾经历长时间的规模扩张阶段,在互联网医院数量较少的起步阶段,谈提高医疗质量管理可能为时过早。
“疫情期间,我们注意到线上诊疗快速发展,患者和医生对互联网医院的接受度和依从性显著提高。”她介绍,如今互联网医院已经从原来的“建不建”,迈入了质量提升的转型期。
在这一阶段,规范医疗质量管理、确保患者安全以及实现线上诊疗的可持续发展,是互联网医院必须直面的关键挑战。
然而,互联网医院技术和服务模式迭代迅速,而政策制定、审核发布流程较长,难以匹配其发展阶段。因此,诸如专家共识等行业自治的方式理应更快响应需求。
马骋宇认为,当下互联网医疗仍处于1.0阶段,主要依托实体医院开展线上复诊随访、慢病管理等服务,通过优化“线上+线下”的协同,旨在提高就诊效率,方便患者就医取药,拓展医院服务半径。
展望未来,2.0阶段的互联网医疗将突破单体医院的限制实现不同机构间的合作,构建互联网+医联体,互联网+养老等创新模式,促进分级诊疗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到互联网医疗3.0阶段,结合智能化和虚拟化技术,互联网医疗将有望构建起沉浸式、智能化的医疗服务新生态,进一步拓展医疗服务项目和范围。
[1]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要素专家共识(2025版)[J].中国医院,2025,29(09):1-7.DOI:10.19660/j.issn.1671-0592.2025.9.01.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阳美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